在波澜壮阔的《三国演义》这部文学巨著里,关羽以其忠义神勇的形象深入人心,成为了千古传颂的英雄人物,这位威震华夏的猛将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,究竟是谁把关羽杀的呢?这背后又有着怎样复杂的故事和因素呢?
从直接的行动执行者角度来看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关羽是被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后杀害的,当时,关羽在襄樊之战中,虽然前期取得了水淹七军、擒于禁、斩庞德等辉煌战绩,威震华夏,吓得曹操甚至一度有迁都以避其锋芒的想法,但随后,东吴吕蒙白衣渡江,奇袭荆州,关羽腹背受敌,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,关羽在败走麦城后,试图突围前往西川,在临沮这个地方,中了东吴的埋伏,马忠作为潘璋的部下,成功将关羽及其子关平擒获,之后,孙权本想劝降关羽,但关羽宁死不屈,最终被孙权下令斩杀,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,从最直接的层面,马忠是那个执行抓捕关羽任务并导致关羽死亡的人。

如果从更深层次的战略谋划和事件推动者角度分析,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,东吴的吕蒙无疑是导致关羽走向末路的重要人物,吕蒙素有谋略,他深知关羽的勇猛和对东吴荆州地区的威胁,为了夺回荆州,他精心策划了白衣渡江之计,他让士兵们扮作商人,偷偷渡江,一举夺取了荆州,荆州是关羽的后方根据地,失去荆州后,关羽的军队士气大受打击,粮草供应也出现问题,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,可以说,吕蒙的这一战略行动,是关羽败亡的关键转折点。
而孙权在这一事件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,孙权出于东吴的利益考量,认为关羽占据荆州,对东吴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,荆州地处长江中游,对于东吴的上游防线至关重要,关羽的存在使得孙权如芒在背,他担心关羽势力进一步壮大后会对东吴发动攻击,孙权才会与曹操联合,共同对付关羽,并且在关羽被擒获后,孙权拒绝了劝降关羽的建议,果断下令将其斩杀,孙权的决策直接导致了关羽最终的死亡。
曹操在这场事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,襄樊之战中,关羽的攻势让曹操感到巨大压力,为了缓解自身的军事压力,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等人的建议,利用孙权与关羽之间的矛盾,挑动孙权从背后袭击关羽,曹操与孙权的联合行动,使得关羽陷入了两面受敌的困境,虽然曹操并没有直接参与对关羽的捕杀,但他的战略决策间接促成了关羽的败亡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关羽的死亡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人,马忠是直接的执行者,吕蒙是战略的策划者,孙权是最终决策的下达者,而曹操则是整个事件背后的推动者,关羽的悲剧结局是多方势力博弈和复杂战略布局的结果,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乱世中,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残酷与无情,关羽虽然逝去,但他的忠义和神勇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,成为了《三国演义》中最璀璨的英雄之一。